机械化是一种粮食的生产力
作者:admin 时间:2012-03-011730 次浏览
在很多人的认识里,农业机械化只是高效率的象征,它在替代人畜力劳动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这一点是非常清楚的。然而,机械化生产是不是能够做到传统意义上的精耕细作,对粮食增产究竟有多大的作用,人们的看法就比较模糊了。在对促进粮食增产的诸多物质因素的分析中,种子、化肥、水利都可以位列三甲,唯独机械化的作用往往不被人提起。
值得高兴的一个事实是,在最近国务院表彰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和种粮大户们,几乎全都是采用机械化生产模式,他们的奖品则是大马力拖拉机。也许有人会说,他们采用机械化生产模式,主要是因为生产规模大,没有机械化农活根本干不过来,诚然,这是对的。但是有一个现象千万不能忽视,粮食产量高的地方,一般说来都是机械化水平比较高的地方。可以这么认为,机械化作业是粮食增产的重要手段。我国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最高的黑龙江农垦如是,千百个农机种粮大户的粮田如是。还是刚刚召开的全国农业机械化工作会议上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的说法具有权威:农业机械化为全国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装备支撑。作为佐证的数据是,2011年全国农机总动力9.7亿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4.5% ,比2003年末增长了22个百分点。
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与“八连增”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逻辑联系,这种联系的实质在于,只有发展现代农业——它是以农业机械化为标志的,才可能有粮食生产跃升的条件或者叫做基础。这个逻辑也暗含了这样的启示:只有依靠农业科学技术的集合——它是以农业机械为基本载体的,才有可能保持粮食生产向上的动力。
也许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提供的材料更有论证性:农机是农业技术、工程技术、环境技术、信息技术集成应用的重要载体,高水平的机耕细作,需要依靠农机来实现。8年来,我国大力推广节水灌溉、精量播种、化肥深施、高效植保、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等先进适用的农机化技术,提高了我们一贯推崇的水、种、肥、药等要素的综合效能,对提高粮食单产意义重大。实验对比数据表明,相同的施肥量,用机械深施基肥可以增产5%—10%;水稻机插秧比人工插秧每亩可以增产50公斤;在同等生产条件下,水稻、小麦、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可实现节种增产减损综合增产能力分别为每亩53公斤、37公斤、72公斤。如果我们再把机械化的功能扩展一下就会看到,对于一个自然灾害包括水旱和病虫害多发频发的国家,机械力显然会增强抵御灾害的能力;对于一个种植循环要求非常高的国家(提高土地利用率),机械力显然会缩短生产周期,从而抢出农时;对于一个农业劳动力急剧向城市转移,种粮劳动力短时间内锐减的国家,机械力显然是一个超级“替补”,哦,不对,它现在应该是主力队员。所有这些,都能在一定程度和一定意义上说,农业机械化确实是保粮增粮不可或缺的手段。
说句题外的话,很多年来,农业机械化被习惯地边缘化了,从事农业机械化工作的人们,也习惯了不断地宣传农业机械化的地位和作用,宣传自己是多么的重要。实际上,真正重要的东西是无须说的。老是强调自己重要,恰恰是因为它在人们的心目中并不那么重要。如果这也是一个“大胆假设”的话,我们倒是希望,农业机械化扎在人们的心里,不管它重要不重要,它就在那里。